《武融观察》毛永清:老银器里的时光守护者 |
时间:2025-05-25 20:46:54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
|
在收藏的广阔天地里,老银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藏家。这些历经岁月打磨的银质器物,不仅闪耀着温润的光泽,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让我们走进老银器收藏者毛永清的世界,聆听他与老银器之间那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毛永清今年48岁,家住湖塘。说起他与老银器的缘分,始于1998年的一次偶然。当时,他在一个古玩市场闲逛,一件造型精美的清代老银簪子映入眼帘。那细腻的工艺、独特的花纹,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心。从此,毛永清便踏上了老银器收藏之路。 老银器收藏者
毛永清:在店家一再保证的情况下,甚至让他写了保证这玩意是老的,如果不是老的多少钱退给我,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买了,买回家之后仔仔细细研究它 刚开始收藏时,毛永清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老银器市场鱼龙混杂,赝品充斥其中。为了避免上当受骗,他开始刻苦钻研老银器的相关知识。他四处搜集专业书籍,反复研读,从老银器的历史起源、分类,到制作工艺、鉴定技巧,都下足了功夫去学习。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类收藏讲座,向业内的专家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定能力。 老银器收藏者
毛永清:你就天天回去看,看到吐为止,然后我就天天看了四个月,它的理论是什么呢,你天天看它,看到后来就跟你的家人一样,他的走路声
咳嗽声,你就知道家人回来了 在收藏过程中,毛永清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有一次,他听闻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有位老人家里有几件祖传的老银器打算出售。毛永清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寻宝之旅。一路颠簸后,他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当老人拿出那些老银器时,他一眼就认出其中一件是难得一见的民国时期银质雕花镜盒。镜盒上的雕花工艺精湛,线条流畅,人物花鸟栩栩如生。然而,老人并不清楚这件银器的真正价值,开价不高。但毛永清并没有趁机压价,他向老人详细介绍了这件银器的历史和价值,最终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 老银器收藏者
毛永清:这东西就是可遇不可求,有些东西你明明心心念念想要的,它就是买不到,一个系列就缺一个品种,然后知道他那有,他就是不出给你,不是钱的问题,他就是说也喜欢的 还有一回,毛永清参加一场小型的古玩拍卖会。在众多拍品中,有一套银质的餐具吸引了他的目光。这套银餐具虽历经岁月,表面有些许磨损,但那独特的欧式风格和细腻的工艺,让毛永清断定它的不凡。在激烈的竞拍中,毛永清凭借着对这套餐具价值的坚定判断和对老银器的热爱,最终成功拍得。经过后续的研究,他发现这套餐具是清末时期,一位中国匠人仿照欧洲样式制作的,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元素,十分珍贵。 老银器收藏者
毛永清:全国各地都跑遍了,广州 上海
北京,我这二十多年所有的积蓄全部花在这上面了 随着收藏的老银器越来越多,毛永清的收藏理念也在不断变化。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收集漂亮的老银器,而是更加注重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每一件老银器在他眼中都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比如他收藏的一套抓周银器,上面的图案和纹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审美观念。 老银器收藏者
毛永清:这二十年来不停地收,它这个不像邮票有明确的一个系列,只是这个同类的东西,我们就缺什么补什么 除了自己研究和收藏,毛永清还积极与其他收藏爱好者交流分享。然而,随着对老银器文化研究的深入,他意识到,仅仅收藏和传播老银器文化是不够的,传承老银器制作技艺同样重要。于是,毛永清又开始踏上了学习制作银器的道路,他拜访许多老银匠,向他们请教制作技艺。这些老银匠,有的擅长錾刻,有的精通花丝镶嵌,每一位都有着独特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毛永清跟着他们,从最基础的熔银、锤打开始学起。在这个过程中,他吃了不少苦头,手上磨出了水泡,烫伤也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老银器收藏者
毛永清:老银器都是手工刻的,以前学徒就要三年,三年还只是基本的打个银片,三年过后师傅才让你学一点皮毛,学点篆刻,最考验的就是篆花工艺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毛永清逐渐掌握了基本的银器制作技艺。他开始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银饰,如戒指、耳环等,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他还将传统的老银器制作技艺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银饰作品。 老银器收藏者
毛永清:现在一些银针箍我可以做,一些花片也都可以,在有生之年就是想恢复老手艺,把传统工艺结合现在,能古为今用,把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毛永清依然行走在老银器收藏与传承的道路上。他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从藏家到匠人的蜕变,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在他手中,老银器不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连接古今的文化信使。这份执着,不仅守护着器物之美,更延续着千年匠心的温度。期待未来,这缕银光能照亮更多人的文化传承之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