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遗主题文创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气息的创意佳作。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新潮物件,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圈,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符号。如何让非遗技艺真正 活 在当下?武进用创新实践给出了精彩答案。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常州徐文博留青竹刻艺术馆助理工艺美术师张琪,为留青竹刻这项独有的艺术门类延续着“血脉”。传统留青竹刻多以笔筒、扇骨等文房用品为主,虽然艺术价值很高,但市场接受度有限。张琪坦言,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他深刻意识到非遗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技艺传承层面,更需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经过反复尝试,他创新地将大型竹刻作品微缩化,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
常州留青竹刻市级非遗传承人 张琪:作为一个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用这个年轻题材来创作我们的留青竹刻,把它变成小的一个文创作品,让年轻人更加来喜欢我们的小的文化作品。大概工期只要两到三天左右,相对以前会减少了很多。价格方面呢,也会减少大概几百块钱。现在年轻人也能消费起我们这些文创作品。
在前黄镇红星村,一处幽静的农家小院里,年过六旬的葛云生正专注地编织着竹丝。作为 华生竹编 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葛云生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这门传统手艺,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匠人的坚守与智慧。如今,在文化创意理念的启发下,葛云生开始尝试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做成年轻人喜欢的形式,让文化传承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华生竹编代表性传承人葛云生:现在也没什么生意,但是老手艺不想放手。再加上,自己想在作品上做出一些新花样。
走进乱针绣传承人黄莉的工作室,仿佛置身于一个传统与时尚交织的艺术空间。展台上,星空主题的发卡在灯光下闪烁着细腻的光泽;宋锦制作的耳坠随着模特的步伐轻轻摇曳,折射出丝绸特有的温润光彩。这些充满现代设计感的饰品,都出自这位乱针绣第四代传人之手。
黄莉自幼跟随母亲单银娣学习乱针绣技艺,深得这门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 的独特艺术真传。作为 中国第五大名绣 ,乱针绣以其独创的交叉针法闻名于世,呈现出堪比油画的立体效果。如今,这项技艺,正在黄莉手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其将传统乱针绣技法与现代饰品设计相结合,创作出系列时尚单品。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传承人 黄莉:这个呢,是我们的一种新产品,是我们用乱针绣的技艺,然后绣在发卡上。是以星空的主题,在这上面更加容易显示乱针绣的针法的自由和色彩的丰富。
同时,黄莉还创新性地将宋锦这一传统面料应用于饰品设计,开发出多款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宋锦耳坠保留了传统织物的肌理美感,又符合现代佩戴需求,定价百元左右,很受年轻人欢迎。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传承人 黄莉:让这些非遗技艺更加贴近于人们的生活,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这个技艺的表现手法。
在武进非遗文创的版图中,创新远不止于此。象牙浅刻传承人将这门精微的雕刻艺术从传统的摆件延伸至时尚配饰领域,应用于手镯、项链等饰品;铜刻技艺传承人突破传统铜刻局限于匾额、器皿的桎梏,开发出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书签。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非遗技艺的应用场景,更让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武进区文化馆更是打破常规,通过非遗IP赋能,推出 阳湖遗韵 实用文创系列,让传统文化 用 得到、摸得着。其中一款 文化管用 主题帆布包尤其抢手,这款包巧妙运用谐音双关,既体现文化服务功能,又暗含人文关怀。
市民 殷文馨:它设计比较的简洁好看,比较适合我们年轻人,就是不土不low的那种感觉。我觉得这个标语我特别喜欢,一个是把文化馆给融合在了里面,第二是提示出了一种文化管用的这样的一种精神和气质
像殷文馨这样的年轻消费者购买了非遗文创产品后,还会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使用体验,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两年前,武进区文化馆精心打造了两大非遗IP形象—— 舞飞飞 和 金贝贝 ,并以它们为灵感,创作了十余幅非遗主题插画。以生动可爱的艺术形象诠释武进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说故事。如今,这些插画不再是静态的艺术品,而是化身手机支架、百贴布、便签本、帆布包等日常用品,让非遗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武进区文化馆馆长 钱峰:我们去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就推出了我们武进非遗的IP形象。那么经过一年多的这种设计,我们又推出了一批,以这两个IP形象为基础的这种我们非遗项目的这种特色文创。
武进文化馆的匠心设计,每一款都有故事。推出的文创产品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每一件都承载着武进非遗的独特魅力:阿兴丫头手机支架:灵感源于常州传统美食,趣味十足;寨桥老鹅百贴布:将地方美食文化与生活用品巧妙结合;阳湖拳全力以赴团扇:展现非遗武术的力与美;常州大麻糕、湟里牛肉冰箱贴:用小巧设计留住 舌尖上的非遗 ;常州烙画、象牙浅刻挂件: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碰撞,精致又实用。钱峰说,希望打破非遗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通过实用文创让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未来,武进文化馆还将继续挖掘非遗资源,推出更多兼具创意与功能的文化产品,让非遗焕发新生机。
非遗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让传统文化真正 见人、见物、见生活 。武进的实践证明,通过创新设计、商业运作和市场培育,完全可以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欣赏、使用甚至收藏非遗文创产品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获得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从“保护”到“创新” ,从“传承”到“发展” ,武进非遗正在书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彩篇章。这场始于“初心” 的文化复兴之旅,必将通过持续“上新”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