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进区的教育版图中,思政课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学生的成长轨迹,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态势,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党爱国、追求真理的种子。
星河实验小学今年上线的博物馆课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思政教育的新维度。学校巧妙整合区域文博资源,将博物馆的厚重历史与鲜活展品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构建的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中,学生们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化身为历史的探索者与文化的传承者。他们走进常州博物馆、淹城遗址博物馆等场馆,在青铜器的纹路里解读文明密码,在明清书画的笔墨间感受艺术魅力,在近代革命文物的陈列中触摸历史温度。
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副校长 曾美婷:我们也串联了学校周边的博物馆资源,打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们走进了一所又一所的博物馆,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其实也厚植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学校还打破校园围墙,邀请博物馆讲解员、科技馆工作人员走进课堂,实现“开门办思政”与“开门办博物馆”的双向互动。当专业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时,当科技馆工程师现场演示科技发明的原理时,抽象的理论知识瞬间变得可触可感。
星河实验小学副校长 曾美婷:同时我们还推出了博物卡五卡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博物馆,与文物开展对话,来触摸文化的密码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在常州大学附属小学上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携手常大附小,共同举办“火灾中的科学”科普宣教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范维澄教授带来了《火团团大冒险》系列图书100册及中科大文具100套,实验室副主任纪杰教授则通过绘本演示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火灾逃生技巧。
中国工程院院士 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教授 范维澄:提升全民的安全素质,是保障国家安全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能够让小学生开始,就来培育安全的意识 安全的知识 安全的能力,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安全素质。
这种高校与小学的资源联动,在今年3月启动的“常州大学和常大附小学伴共同体赋能行动”中得到进一步深化。行动通过“资源融通、混龄学习、数字赋能”三大路径,将大学的学术资源与小学的基础教育优势有机结合。
常大附小行政支持中心副主任 顾湘:学校秉持责任教育成就美好的校训,在学校大思政课开展方面,通过赋晓思政学院 赋晓法学院,开展节日中的思政课,结合24节气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走进了王诤故居,寻访英雄足迹,将实践活动与学科融合,全方位的落实思政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运村实验学校的思政课堂,则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乡村田野。学校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把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五年级学生在运村村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运村东桥下,听当地老人讲述这座便民步行桥的修建历程。从最初的木桥到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桥,桥梁的变迁不仅是一部交通发展史,更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学生们通过与居民交流、查阅历史资料、绘制桥梁变迁图,深刻感受到家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进步。
运村实验学校校长 董皓:在我们学校的周边,乡村有很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而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又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我们开展实景思政课的非常好的平台,我们运村实验学校经常把孩子带到乡村真实场景下,让他们接受新时代的思政教育。
学校还开辟了百草园实验基地,学生们在这里种植蔬菜、培育草药,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翻土、播种、浇水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更培养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当孩子们亲手摘下自己种植的蔬菜,他们才真正懂得“谁知盘中餐”的含义。这种沉浸式的劳动体验,让思政教育不再停留在口头说教,而是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认知。
运村实验学校校长 董皓:通过思政教育课的学习,让学生知家乡 爱家乡,今后要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才能够达到我们现在讲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要振兴,教育定先行。
武进区的思政课开展,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塑造自我的窗口。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教育沃土上,思政课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着力量,书写着武进教育的新篇章。
当学生们在博物馆与文物对话时,在高校实验室探索科学奥秘时,在乡村田野感受家乡变迁时,思政教育早已超越了课本的范畴,成为滋养心灵的甘泉。武进教育的实践证明,只有让思政课扎根生活的沃土,才能让思想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将教育与时代需求、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教育沃土上,思政之花正在悄然绽放,为武进教育的未来点亮一盏明亮的思想之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