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今年以来,我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服务链、政策链“六链贯通”为抓手,推动人才工作量质齐升。1—6月,全区引进各类人才1.39万人,其中硕博士人才576人,引进“龙城英才计划”优质创业类项目38个,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合成生物等五大产业“新名片”,我区通过“赛事引才+产学研赋能”双轮驱动模式,精准嫁接人才链与产业链。今年以来,共吸引18个优质项目落户,常州谱光慧联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成功落地常州科教城。
谱光慧联专注于光学及光谱检测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研发团队由两位中科院院士领衔,团队中40%为光学等专业博士。作为国内较早一批布局光谱检测设备的企业之一,谱光慧联的“技术基因”可追溯至2000年初。团队于2007年开发了国内首台显微角分辨光谱仪,以及空间传导光谱技术,逐渐发展并融合了瞬态光谱、圆偏振荧光光谱等核心技术,形成了光谱领域的系统化精密测量方案。
常州谱光慧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任祺君:我们在产品的参数、性能、指标上,是领先于整个市场的,能提供更高的精度,更高的分辨率,更好的灵敏度等等。比如说以角分辨为例,我们的角分辨率最高可以做到1.5度,市场上一般是做不到的。
任祺君透露,企业选择扎根武进,看中的不仅是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更是这里“新能源之都”的产业磁场。目前,企业已形成覆盖新能源、半导体、光电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检测矩阵,与武进重点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眼下,企业正在布局将AI技术与光谱检测融合,积极开发智能化光谱检测分析系统。
常州谱光慧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任祺君:目前样品仍然是需要人去放在机器里面,但是机器可以给出很多建议,甚至可以预设一些参数,可以自动去识别我们的样品,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用户操作使用设备的时间,他可以更专注在自己的应用和分析。
谱光慧联的落地与发展,是我区人才链嫁接产业链的生动实践。面对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我区组织重点企业发布“揭榜挂帅”需求,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参与攻坚。今年4月,武进区人才科创长廊联盟(成都片区)正式成立,并与四川大学成立校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以创新链为纽带,我区深入实施“武进英才计划”,通过“外引”“内培”双轨并进,深度激活人才生态链建设。在今年举办的武进区“龙城英才计划”第二十八批领军人才创业项目面谈评估活动中,38位项目申报人围绕技术水平先进性、投资规模、产业化程度等方面进行答辩。申报人孙永谦带来的“融合主动学习机制的AI驱动型生产管理系统”项目致力于为传统生产企业提供低成本、智能化转型辅助,已于去年落地武进国家高新区。
项目申报人 孙永谦:目前还算是在测试完善的阶段,预计明年能够达到10家企业的应用,在2027年、2028年能够达到增速50%以上,2028、2029年左右能够达到上千万的产值。
作为我区的核心人才计划,自2011年启动以来,全区已累计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1630个,人才企业年销售超500亿元。
做好人才工作,精准引才是第一步,如何系统育才、科学用才,提升人才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博士后工作站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今年,我区新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申报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设站单位招收博士后7人,完成招收目标140%,发布设站单位岗位需求40个。截至目前,全区设有15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8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2家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站博士后人才71名,全市领先。
区引智中心主任 曾小林:下一步,我们着重扩大设站的数量,广泛动员,把符合条件、有设站需求的企业全部纳入博士后设站单位的后备库,形成国家、省级和市级的三级培养梯队,引进更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在推动人才工作的过程中,我区始终坚持服务链与政策链的高效贯通。通过优化政策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强化资金支持,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保障。
“人才贷”是指为高层次人才及其经营的企业设计的贷款产品,具有无抵押、无担保的特点。位于常州科教城的天晟智享(常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人才贷”金融活水的受益者之一。
天晟智享成立于2023年,专业从事智能复合型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创立之初,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每年40余万元的研发投入全靠自有资金支撑,而市场尚未打开、缺乏抵押物的现实,让传统融资渠道屡屡碰壁。机缘巧合之下,企业得知我区推出“人才贷”政策,首年成功申请到江苏银行100万元的贷款,次年增加至200万元。
天晟智享(常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笑天:如果没有“人才贷”的话,我们可能考虑的就是抵押贷款的方式,另外一个就是股权融资。但是股权融资毕竟公司刚刚成立,可能不太容易吸引投资者来关注我们。
张笑天透露,前两年,企业主要将“人才贷”资金用于机器人产品的研发。近两年,随着产品的成熟,这笔资金逐渐转向供应链端。
天晟智享(常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笑天:这两年我们基本上每年都能保证30%到40%的增长,去年的销售额接近1000万,今年大概有突破,在1200万元-1300万元的样子。
金融“活水”,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苏银行深入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创新推出“人才服务百宝箱”,实现人才政策与服务的一键匹配、一端通查、一网通办。
江苏银行常州分行武进支行小微企业部副经理 瞿佳骅:近两年,我们江苏银行为武进地区超20家企业提供了“人才贷”,累计放款金额近1亿元。为武进地区超50家人才创办企业提供贷款,累计放款金额超4亿元。
据悉,今年,我区新增“人才贷”授信3000万元,累计授信规模达7.2亿元,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我区还重点打造“一行业领域一人才政策”特色模式,针对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同时,全面落实武进英才“荣誉工程”三十条服务举措,通过举办人才共享课堂、人才工作者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区引智中心主任 曾小林:提高服务质量,用好用活人才政策,解决人才就医、住房、子女入学等难题,进一步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当政策链的力度、服务链的温度、生态链的厚度形成合力,人才便不再是单向的“输血”,而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造血干细胞”,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的人才生态体系正在形成。站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当下,武进以人才为笔,书写着“人到武进 大有可为”的生动注脚。
|